全球钢铁过剩无人敢停产,中国改变市场规则
你能否回答一个问题:目前哪个国家依然主要通过钢铁产业实现盈利?
经过仔细查阅近两年的数据,结果一目了然:几乎为零。这其中包括中国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尽管如此,各国似乎都选择继续前行。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,都显得有些犹豫不决。这难道不是自讨苦吃吗?然而,若进一步探究,你会发现那些背后的因素,相较于价格和利润,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
全球钢铁行业确实面临着过剩的严峻挑战。据世界钢铁协会2023年的数据显示,全球粗钢产量已突破18亿吨大关,其中中国产量占据半壁江山,高达10亿吨以上。这一数字看似颇为壮观,然而,现实却是需求增长并未同步跟上。在欧洲,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之下,汽车制造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船舶建造等行业正朝着低碳化方向转型;美国制造业虽有意回归本土,但受制于多年来的外包模式,回归之路步履维艰;而东南亚地区的产能仍在持续增长,众多民营钢厂纷纷投产——全球范围内的钢铁产量激增,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严重。
知再多,无人敢停。
保障国家安全。
此刻,便需将“即使亏损也无妨”的处世哲理重新审视一番。
钢铁,远非寻常的工业制品,它是构成一个国家工业根基的核心要素。其重要性并非源于其技术含量之高,而是因为无论是汽车制造、国防军工、能源生产还是交通运输等高精尖产业,都离不开钢铁作为支撑。为何我国在近二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,钢铁产业率先实现了突破?正是因为钢铁产业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和逻辑所在。若放弃其发展,所面临的并非仅仅是经济损失,而是可能遭受他国的技术封锁和制约。
回顾数年前,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,我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投资浪潮,当年新增钢铁产能高达2亿吨。岁月流转,尽管当前谈论的是产能过剩,但若无那时的产能支撑,我国的高铁、桥梁、城市群等基础设施从何而来?那些当年被指责为过剩的每一吨钢铁,最终都构筑了产业的基础。目前的问题在于,城市建设完成后,新的需求尚未接替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产能毫无价值。
然而,产能问题并非如同开关一般,可以随意开启或关闭。钢铁企业的运营并非如售卖奶茶那般简单,今日停业便即刻关门大吉。一个千万吨级的大型钢厂背后,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,包括矿石开采、运输、电力供应、冶金技术、装备制造,以及数十万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。若贸然关闭这样的企业,其社会成本将远超单纯的亏损。这一点,美国人实际上也心知肚明,尽管他们口头上强调市场至上,但在实际行动中,他们却持续投入资金以维护产业稳定。
有人质疑,是否仅需维持产业发展即可,即便价格下跌也在所不惜?
问题远非表面那般简单。在2022年,欧洲钢铁行业遭遇了大规模的被动减产,这并非由于产能过剩,而是因为天然气价格的激增导致电炉冶炼成本骤升。当时,德国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不得不关闭高炉,但随后发现,一旦设备停工,便难以重新启动。待能源价格趋于稳定时,想要恢复生产却已不可能。欧洲这才深刻认识到,一时的临时停工可能演变成永久的产能丧失。这并非是一种策略,而是一记沉重的教训。
我国当下的抉择在于:即便面临盈利难题,亦需保留生产产能。即便有所过剩,亦绝不能放弃对工业根基的掌控权。
无需夸耀其高明之处,因为实则此非选择,而是坚守的底线。当前,外界诸多言论声称我国钢铁产业扰乱市场、倾销过剩产能。然而,若你仔细审视,你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,并非真正意图减少钢铁生产,而仅仅是期望他国减产。
近期,我的一位从事钢铁设备出口的友人正忙得不可开交。甚至马来西亚那些不起眼的小城市也开始搭建自己的小型高炉。这并非仅仅为了盈利,更多的是他们意识到不能完全依赖进口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供应链断裂的风险随时存在,一旦中断,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将使谁都无法保证。
我不禁思考,这种顽强坚持到最后的毅力是否真的值得?
近期我发现了一个关键信息:2024年4月,中国宝武在新疆打造的新钢铁基地正式投入运营。这一项目构成了通往中亚的重要战略走廊,且整个工程完全依赖国内自主研发的设备和材料。这一事实暗示着,在极端情况下,若海运中断或进口受阻,我国西部地区至少能够实现自给自足。
非利润问题,战略定位问题。
这事儿是否硬撑?
上一篇:湖南老伯拉木材时被交警截停,他的一番话让交警和旁人都瞬间破防
下一篇:没有了